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股票在线配资
“这学期,同学们就能亲手操作这台电机测试平台了,它能直观展示控制参数如何影响电机调速。”“为课程专门准备的教学智能小车也已就位,静待同学们前来探索控制的奥秘。”……谈起为学生准备的崭新教学设备,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刘超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从北京理工大学航空宇航专业的博士,到扎根贵州、深耕机器人与测控技术教育的青年教师,刘超的身上叠加着多种身份:他是带领学生勇闯赛场、多次斩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大奖的“教练”,是致力于用无人机技术解决贵州山地运输难题的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始终将“课堂”与“学生”放在首位的教育者。在他手中,艰涩的工科理论被“翻译”成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案例,严谨的专业教学焕发出充满温度的吸引力。
工科技理论“翻译官” 让技术从课本走进生活
“让麦克风录音少噪音、不延迟,就是测控技术要做的事。”
“刷视频音画不脱节,背后也是测控技术在协调音频与图像的传输节奏。”
“咱们大学城的无人驾驶巴士,能规避行人、识别红绿灯、自动校正路线,靠的同样是测控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辅助决策。”……
刘超擅长把高深的工科原理,拆解成生活中可触可感的案例。“技术要落到生活场景,学生才愿学、才能懂。”他希望学生明白,测控不是遥不可及的术语,而是让日常更便捷的“幕后帮手”。
“工科教学不能飘在天上。”执教7年,刘超非常清楚理论教学的枯燥和工程研究的漫长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为此,他提出“正向反馈法”,把大工程拆解为可达成的小目标,让学生尽快看到成果、拿到反馈——无论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还是完成一个小型项目。
“这些让努力‘看得见、留得下’的成果,比任何空泛的鼓励都更能提振信心,比什么都能支撑他们接着往下钻。”

刘超带领学生进行实践。
这种教学思路,源于他对工科本质的理解:“祝融号火星车、玉兔号月球车,本质上都是‘会解决问题的机器’,我们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和航天工程师研发探测器,遵循的是同样的工程思维。”而他要做的,就是帮学生在一次次小成果里,攒下对工科的兴趣和信心。他主持的《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虽已获评省级“金课”,但他更在意的,是学生是否“真的懂了、真的爱学”。
多年前,他就引入虚拟仿真、教育数据挖掘等技术,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用数据精准识别学情、动态调整教学。刘超常说:“技术不是噱头,而是贴近学生的桥梁。”他还重构实验教学,推出“级联式课程实验体系”,打破“纸上练兵”的传统模式,将学科前沿成果和真实工业需求融入实验设计,把传统“按书操作”变为贴近行业的“实战演练”。
“学生握着的不再是简单的实验器材,而是触摸未来的钥匙。”刘超说。
学生成长引路人 竞赛场是最好的“练兵场”
在刘超的育人实践中,学科竞赛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他指导学生屡获大奖——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连续三年获国奖一等奖,竞赛团队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但他更看重的是,竞赛成为学生工程能力成长的“练兵场”。
“工科的成功,是用失败堆出来的。”这句话,他常对学生说。
他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让学生为赛而赛,而是先帮他们理清“竞赛背后的实际工业问题是什么?”“我们学的知识能怎么用?”他陪着学生拆解竞赛题目,从系统建模到程序调试,一点点引导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方案。
他印象深刻的是那次睿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智慧果园”的项目。在他指导下,学生从拿到基础机器人套件开始,经历了数月的反复调试:机器人行走路径如何规划、机械臂如何适配不同大小的果实、代码如何书写才能精准识别——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在失败中成长。
至今难忘的是在大赛现场,机器人小车要在15分钟内完成两轮摘果运输任务。赛前调试一切正常,可就在裁判举手示意开赛的紧要关头,团队设计的机器人却忽然“罢工”,检查后发现是一根关键接线突然松断,机械臂彻底“瘫”了……
电烙铁来不及预热,焊锡材料手边不全,眼看时间一秒秒流走,众人手足无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学生灵光一闪,抓起桌上还热乎的热熔胶枪,“滋啦”一下把断线黏合,机器人重新启动,指示灯闪了两下,成了!最终团队不仅顺利完赛,更斩获国家级一等奖。
“这不是课堂能教出来的”,刘超感慨道,“我们要培养的正是这种解决真实问题的工程能力。”

刘超带领学生参加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全国总决赛。
做课堂“传光者” 看见每一个不敢提问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刘超的微信和QQ始终对学生敞开,不论多晚,学生发来的保研咨询、竞赛疑问、学业困惑,他总是尽快回复、耐心解答。“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老师有天然的信任,他们愿意说出心中的疑惑,我要做的就是多听、多帮他们拆解。”

“典耀中华”贵州典籍文化推广活动掠影。
他特别关注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的学生”。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刘超能敏锐地从学生眼神中捕捉到“没听懂”的信号。
“我不怕学生不会,怕的是他们不告诉我哪里不会。”为化解学生的胆怯,他鼓励学生们先借助AI工具查询基础问题,“用AI敲字快、回复及时,还不用担心问错丢人”。但刘超也一再强调,最终必须用专业知识判断对错,AI只是辅助,不能替代思考。
科研上,刘超长期致力于无人机吊挂运输中的“载荷稳定控制”研究。贵州多山,传统运输效率低下,而无人机吊挂技术可快速跨山输送物资,切实解决老百姓的负重跋涉之苦。他从博士阶段开始深耕这一领域,历经无数次的仿真调试、户外测试与理论攻坚,始终未曾放弃。2018年他加入贵州民族大学,不仅因为离云南老家近,也是出于对自己科研价值的坚持。
刘超曾被一条短视频打动:有人用无人机为山那边的老人送肉,只需十几分钟,而步行却要几个小时。这让他深感科研工作的价值:“我们在实验室里琢磨的技术,真的能帮到山里的百姓。”
如今,他正积极推动与本地磷矿、酒厂、铝厂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一线,探索自动化改造方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在刘超看来,教师最好的礼物不是鲜花与赞美,而是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尽管承担着每学期十多个学分、远超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任务,以及竞赛指导、班主任、科研等多重职责,刘超始终保持着“不内耗”的工作哲学:工作时全心投入,下班后彻底放松,坚决不把焦虑带回家。
“教师就像传光者,只有自己心里透亮、状态稳定股票在线配资,才能把积极的力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面对学业和未来时,能多一点勇气,少一点纠结。”刘超说。(文/图 舒凤霞、彭雪钫、杨梅、张娜)
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